(三)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
1.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---维生素D不足,主要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。
2.病因:日照不足(主要病因) 预防:多晒太阳。
机制:甲状旁腺功能亢进(血钙升高)
临床表现:3个月~2岁婴幼儿多见,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症状。
初期和激期统称为活动期
(1)初期:非特异性神经兴奋性增高的症状,性格、精神改变枕秃较常见,骨骼 改变不明显或轻微,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。
(2)激期:
①颅骨软化(乒乓颅):多见于6月龄以内婴儿
②方颅:多见于7~8个月小儿
③血生化:血清钙稍降低,血磷明显降低,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
④胸廓畸形多发生于1岁左右小儿,其表现有:肋骨串珠、肋膈沟 (赫氏沟)、鸡胸或漏斗胸
⑤1岁左右站立行走后小儿,“O”形腿或“X”形腿
⑥X线检查:干骺端呈毛刷样,并有杯口状改变
诊断:血清 25-(OH)D3和 l,25-(OH)2D3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。
诊断金标准:血生化与骨 X 线改变是诊断佝偻病。